我在皮肤科工作好些年了,日常会遇到不少因为用新护肤成分产品而皮肤出问题的人。就说有个年轻女孩,每到换季皮肤状态就不好,想着换套新护肤品保养一下。看到一款宣传含新成分的面霜,包装精美、宣传效果也特别诱人,她没多想就买了。结果用了没几天,脸上又红又痒,还起了好多小疙瘩,慌慌张张地就来找我。还有位男士,做完医美手术,想让皮肤恢复得更好,用了含新成分的面膜,结果皮肤直接过敏,原本脆弱的皮肤雪上加霜。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们,新护肤成分虽好,但用之前得先了解其风险。
新护肤成分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成分本身的刺激性,二是每个人皮肤屏障存在差异。下面我就详细解析一下常见的风险成分红黑榜。
先说说防腐剂体系。像苯氧乙醇、甲醛释放剂这类防腐剂在化妆品里很常见。甲醛释放剂能持续释放微量甲醛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甲醛对皮肤刺激性不小,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炎症。之前有个患者用了含甲醛释放剂的身体乳,一段时间后皮肤变得粗糙、瘙痒,还出现了红斑。苯氧乙醇相对温和些,但高浓度时也可能刺激皮肤。所以,选护肤品时得留意成分表,如果这些防腐剂排在前面,说明含量可能较高,风险也就相对大一些。
功效成分浓度也不容忽视。如果酸、视黄醇,它们对改善皮肤质地、减少皱纹有效果,但浓度过高就会伤害皮肤。我有个患者想快速改善痘痘肌,用了高浓度果酸的护肤品,结果皮肤变得又干又薄,还刺痛难忍。视黄醇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但有些人用了会脱皮、发红。
香料添加也是个潜在风险。很多人喜欢护肤品有好闻的味道,可香料是常见的过敏原。有些患者用了带香料的护肤品后,脸上会起皮疹、瘙痒。所以,对香料敏感的人最好选无香精配方的产品。
每个人的皮肤状况不同,对新护肤成分的反应也不一样。敏感肌的人皮肤屏障薄弱,更容易受刺激。换季时,皮肤本就敏感,用新成分更要谨慎。医美术后,皮肤处于恢复期,不能随便用新成分护肤品,得等皮肤恢复稳定后再慢慢尝试。
既然不同皮肤对新成分反应不同,那怎么才能安全使用新护肤成分呢?我有个安全用妆三步法。
第一步,观察成分表排序。成分表一般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排在前面的成分含量高,风险相对大。所以看到防腐剂、高浓度功效成分排在前面,就得留意。
第二步,进行耳后测试。用新护肤品前,取少量涂在耳后,观察24到48小时。要是没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再用到脸上,这样能降低过敏风险。
第三步,逐步建立耐受。如果是高风险成分,比如高浓度果酸、视黄醇,可以先少量用,隔几天用一次,等皮肤适应后再增加使用频率和用量。
新护肤成分有好处,但也有风险。大家选和用的时候,要多了解成分知识,根据自己的皮肤状况谨慎使用,这样才能在护肤的同时保护好皮肤。
股票配资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