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亚洲已经沦为欧洲列强入侵的对象。作为当时亚洲最主要的两个独立国家——中国和日本在国门被敲开后,以不同的姿态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其中最重要的自强手段就是建立一支以最新式铁甲舰为核心的现代化舰队。众所周知,清政府在19世纪下半叶曾建立了一支堪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而日本也在明治维新后大力购买新式装备,在20世纪初成功组建了“六六舰队”并在日俄战争中奇迹般地战胜了纸面实力远胜自己的俄国。尽管与欧洲列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但这两国海军的崛起无疑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章便着重介绍中国与日本在这一时期建造的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的装备情况。
“定远”级图片
图片
“定远”级为中国装备的唯一一级远洋型炮塔式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定远”号和“镇远”号。“定远”号于1881年5月31日开工建造,1881年12月28日下水,1883年5月2日服役。“镇远”号于1882年3月开工建造,1882年11月28日下水,1884年3月服役。
“定远”级是由德国为中国建造的铁甲舰。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刚刚统一的德国属于新兴的海洋国家,清政府原本计划向英国订购铁甲舰,但对方要价过高,恰逢此时德国开出了极具诚意的价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定远”号在设计上参考了德国当时最新建造的铁甲舰“萨克森”级,同时也采纳了英国“不屈”号的装甲及炮塔布局。该级舰采用2座25倍径305毫米后装线膛炮作为主炮,该炮原本计划为露天式,但实际建成时改为了封闭式炮塔。除了主炮,该级还在船艏、船艉各装一座150毫米单装炮炮塔提供辅助火力。该级舰水线处装甲厚达360毫米,在19世纪80年代的防御能力属于一流。该级舰的动力系统为两座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定远”号的输出功率为6000马力,航速14.5节;而“镇远”号则高些,为7200马力,航速15.4节。
“定远”级抵达中国时是远东最大、最强的军舰。其在早期主要担负访问等任务,先后出访朝鲜、俄国和日本,对当时尚无巨舰的日本造成极大震撼。此后直至甲午战争爆发前,主要担负日常训练等次要任务。1894年7月,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作为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带领十余艘战舰于9月17日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决战。直至此时,“定远”级仍旧是交战双方纸面实力最强大的军舰。在战斗中,“定远”号中弹159枚,舰上将士17死38伤;而“镇远”号更是中弹多达220枚,不过死伤人数略少。两舰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充分诠释了铁甲舰的防御能力。1895年2月,日军偷袭威海卫,“定远”级被作为海上浮动炮台使用,但没有发挥太大作用。不久,刘公岛海军基地沦陷,“定远”号自沉于港内,而“镇远”号则被日军俘获,之后继续在日本海军服役。日俄战争爆发时,该舰已被降级为海防舰,但仍旧参加了战斗。1911年,“镇远”号退役被改为靶舰,于一年后作为废铁被变卖拆解。
图片
图片
“平远”号图片
“平远”号为中国自制的岸防铁甲舰。该舰于1886年12月7日开工建造,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完工。
“平远”号是由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岸防铁甲舰的设计后,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国产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该舰主炮为260毫米克虏伯炮,与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的主炮口径相同。作为一艘只有2000多吨的岸防铁甲舰,该舰的装甲防护十分优秀,水线处装甲覆盖了全舰长度,但由于主机功率不足(2400马力),该舰的航速很低,仅为10.5节。
“平远”号在建成时服役于福建水师,但在1890年被调至北洋舰队,后参加了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由于其航速过慢(战时因缺乏保养降为8至9节),该舰本来并未被作为主力使用,但在战斗中的表现却可圈可点。其发射的一枚260毫米主炮炮弹甚至击毁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主炮,并险些导致其殉爆。随着威海卫的陷落,“平远”号与其他幸存的北洋水师舰艇被编入日军继续服役。日俄战争中,该舰主要担负旅顺港的警戒任务,后因触雷引发的大爆炸而沉没。
图片
图片
“金瓯”号图片
“金瓯”号是中国装备的世界上第一艘装甲蚊子船。该舰于1875年9月15日下水,具体开工和完工时间不详。
“金瓯”号是一艘奇特的小型军舰,由江南制造局自行设计,工厂编号为“7”。该舰属于蚊子船的一种,但由于兼具装甲和重炮,部分资料也将其划分为岸防铁甲舰。该舰的武器为一门安置在靠近船艏装甲堡中的170毫米克虏伯炮。由于火炮的射界有限,该舰在射击时需调整船头指向,因此实用性较差。“金瓯”号建成后被配属在南洋水师,驻防长江下游一带。该舰于1892年被调至湖北使用,其后经历不详,推测可能在民国初期被拆解。
图片
“甲铁”号图片
“甲铁”号是日本海军装备的第一艘铁甲舰。该舰于1863年开工建造,1864年1月21日下水,1864年10月25日完工
“甲铁”号是一艘建造于法国波尔多的冲角铁甲舰。该舰在建成后曾先后辗转于多个国家,最终在1868年被日本购得。19世纪中期的日本尚不具备建造现代化军舰的能力,因此该舰成为当时日本最强大的海上武器。由于船体较小,“甲铁”号的武器非常少,但船艏具备非常夸张的冲角,这也意味着撞击是该舰的主要作战手段。
“甲铁”号最初被卖给江户幕府,后于1869年2月被明治政府接收。该舰随即投入使用,在北海道打击幕府残余势力。1869年3月25日,“甲铁”号在宫古湾海战中成功击败叛军,随后在函馆湾海战中继续表现出色。1872年12月7日,该舰更名为“东”(Azuma),两年后在鹿儿岛搁浅,之后被打捞并修复。该舰一直服役到1888年,之后被拆毁。具体拆毁时间不详。
图片
“龙骧”号图片
“龙骧”号是一艘由苏格兰造船厂为日本建造的铁甲舰。该舰于1868年开工建造,1869年3月27日下水,1869年8月11日完工。
“龙骧”号具有三根桅杆和全套帆具,是一艘木质船壳外敷铁甲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的6门64磅主炮都被放置在装甲堡中,其主机功率仅为800马力,导致该舰在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时的航速仅为6节,甚至比使用风帆还要慢。在1878年“扶桑”号服役之前,“龙骧”号担任日本舰队的旗舰,并且是该国海军最具威力的军舰。该舰在1881年进行了环球航行,访问了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诸多地域。1893年,该舰退役,但继续担任炮术训练舰直到1908年被拆解。
图片
“扶桑”号图片
“扶桑”号是日本第一艘铁质船体铁甲舰。该舰于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完工。
“扶桑”号是由英国为日本建造的一艘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采用铁质船壳,4门240毫米炮被安置在装甲堡四角,射界良好。与“龙骧”号相比,该舰的主机功率显著提升至3500马力,设计航速为13节,而其在试航时航速最高曾达到13.16节。“扶桑”号在交付给日本时是该国最强军舰并长期担任旗舰,不过在其早期生涯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执行训练任务。甲午战争爆发后,该舰在鸭绿江战役中受损,修复后参加了1895年进攻威海卫的战斗。1897年,该舰在暴风中与友舰相撞而沉没,但在次年便被打捞修复重新服役。日俄战争期间该舰主要执行警戒任务,后于1908年退役,次年被拆毁。
图片
“金刚”级图片
“金刚”级是英国为日本所建造的一级“轻型装甲巡航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金刚”号和“比叡”号。“金刚”号在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完工。“比叡”号在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6月11日下水,1878年1月完工。
“金刚”级具备帆船所特有的飞剪式船艏,这是早期铁甲舰的特征。该舰没有中央装甲堡,属于最原始的船旁列炮布局,尚不清楚该舰的船壳为铁质还是木质。“金刚”级的172毫米和152毫米炮都被布置在舷侧,而75毫米炮则置于甲板上,后期还在甲板上增设了一些速射炮用于自卫。
“金刚”级在服役后主要担负训练任务。19世纪80年代,该级2艘舰接受改造增加了一些速射炮,后于1887年退居二线成为训练舰。1894年,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明治政府动员了一切可利用的军舰,于是“金刚”级被重新征召,参加了鸭绿江战役和日军偷袭威海卫的行动。战争结束后,该级舰恢复训练舰的身份。1906年,两舰被改为勘察船,最后分别于1910和1912年被变卖。
图片
“富士”级图片
“富士”级是日本海军装备的第一级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富士”号和“八岛”号。“富士”号在1894年8月1日开工建造,1896年3月31日下水,1897年8月17日完工。“八岛”号在1894年12月6日开工建造,1896年2月28日下水,1897年9月9日完工。
“富士”级是近代日本海军首批现代化战列舰,该级舰由泰晤士钢铁公司建造,几乎具备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准。该级舰装备4门40倍口径305毫米主炮,分别安装在船体中线前后两个炮塔中,10门152毫米副炮安装在船壁的炮廓中,其余轻型火炮则位于甲板之上。“富士”级的装甲采用哈氏钢代替了当时流行的铁钢混合装甲或其他材质的钢甲,并且厚度十分可观。其水线处最厚达到457毫米,即便折算成后来更为先进的克氏钢也有350毫米的防御力,几乎相当于一战超级无畏舰的水平。这样的装甲在前无畏舰时期是很难被击穿的。一些资料认为“富士”级防御过剩,但事实上该级舰的皮带式装甲带在水线以上的高度仅为0.9米,所以整体防御能力并非超群。
“富士”级完工抵达日本国内已是1898年2月,此时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于是该级舰被分配至第一舰队第一分队担任主力。日俄战争爆发后,该级舰参加了日军在1904年2月突袭旅顺港的行动,遭到俄国岸防火炮的打击,“八岛”号没有被击中,但“富士”号被2枚炮弹击中,造成轻微伤亡。4月13日,俄国旗舰“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这促使俄国设置更多的水雷进行报复。5月14日,日军战列舰“敷岛”“初濑”“八岛”号前去支援日军包围旅顺的战斗,但误入雷区,“八岛”号触雷损伤严重,在拖航时沉没。黄海海战中,由于俄国舰队集中火力攻击“三笠”号,“富士”号并未受到损伤。对马海战中,“富士”号的后炮塔被击中起火,但在火势扑灭后重新运作,将俄国战列舰“博罗季诺”号击沉。战争结束后,“富士”号于1910年接受改造,被降级为一等海防舰,直到1922年退役。退役后该舰被用作仓库船,二战末期在轰炸中受损严重,最后于1948年报废。
图片
1897年时的“八岛”号
停泊在锚地的“富士”号
图片
“敷岛”级图片
“敷岛”级是日本海军装备的第二级前无畏舰,也是“富士”级的改良版。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敷岛”号和“初濑”号。“敷岛”号在1897年3月29日开工建造,1898年11月1日下水,1900年1月26日完工。“初濑”号在1898年1月10日开工建造,1899年6月27日下水,1901年1月18日完工。
“敷岛”级的设计原型为英国建造的“庄严”级,该级舰也是完全由英国为日本建造的主力舰之一。与“富士”级相比,该舰显著增加了舰长,在外观上增加一个烟囱,同时使炮廓副炮增加了2对,皮带式装甲带的厚度更合理,并且在水线上的部分延伸至1.1米。“敷岛”级的动力系统为2台立式三胀式蒸汽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4500马力,这使得排水量高达15000吨以上的该级舰也能获得18节的高航速。
“敷岛”级回到日本后被分至第一舰队第一分队,日俄战争爆发后该级舰参加了偷袭旅顺港的行动,在战斗中,“初濑”号被击中两次,10人死亡17人受伤;“敷岛”号仅中弹一次,17人受伤。1905年5月14日,日军4艘战列舰误入俄国雷区,“初濑”号触雷沉没。“敷岛”号没有参加黄海海战,但在1905年5月对马海战中全程参加战斗,其总计被击中9次,有一门152毫米副炮被摧毁,整个炮组阵亡。战后,“敷岛”号在1921年被降为一等海防舰,执行各种训练和运输任务。1923年,该舰被改为仓库船,最后在1948年被废弃。
图片
图片
“朝日”号图片
“朝日”号为日本向英国订购的第5艘现代化战列舰。该舰于1898年8月1日开工建造,1899年3月13日下水,1900年4月28日完工。
“朝日”号建造于苏格兰的约翰·布朗造船厂,是按照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前无畏舰来设计的。其在布局上与“敷岛”级颇为相近,在外观上的最大区别是该舰只有2根烟囱。在装甲厚度方面,该舰的水线皮带式装甲带的厚度与高度都与“敷岛”级基本一致,但炮塔的防护较为薄弱,与“富士”级一样仅为152毫米。“朝日”号的主机功率略高于“敷岛”级,为15000马力,但航速仍为18节。
“朝日”号在英国建造完毕归国后成为常备舰队的旗舰。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朝日”号也参加了战斗,但在黄海海战与对马海战中仅受到轻微损伤。一战时期,该舰几乎没有主动行动。1921年,“朝日”号被重新划分为一等海防舰,两年后被改为训练舰和潜艇补给舰,之后在1928年编入预备役,此时已被改为修理船。第2次世界大战中,该舰被用于运输军队,1942年前往新加坡用于修复一艘受损的轻型巡洋舰,在返航途中被美国潜艇击沉。
图片
“三笠”号图片
“三笠”号是日本“六六舰队”向英国订购的最后一艘战列舰。该舰于1899年9月26日开工建造,1900年11月8日下水,1902年3月1日完工。
图片
“三笠”号差不多是前无畏舰中名气最大的了,这不只是因为它在对马海战中随东乡平八郎一战成名,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是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同类军舰。“三笠”号在设计上与“朝日”号十分相似,甚至也有一些资料将其归为“朝日”号的衍生姐妹舰。“三笠”号的主炮为当时前无畏舰上最常见的40倍口径305毫米舰炮,从“富士”级开始直至“三笠”号都没有变动过。不过在防御力上“三笠”号与前几艘战列舰有着质的区别,该舰是其中唯一一艘采用克氏钢作为装甲材质的。因此尽管装甲厚度相当,“三笠”号的防御力却提升了约1.3倍(经测试,7.5英寸哈氏钢与5.75英寸克氏钢防御力相当)。在动力系统上,该舰与“朝日”号没有任何区别。
“三笠”号在日俄战争前夕被分配至第一舰队第一分队。该舰参加了日军偷袭旅顺港的行动,但被俄国210毫米岸防炮命中,有7名船员受伤。1904年8月10日,“三笠”号参加了黄海海战,位于舰队头列的该舰是俄国军舰的首要攻击目标,一共被击中20次,造成了125人伤亡。对马海战中,“三笠”号同样成为俄国众舰的首要攻击目标,不过在与俄国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的战斗中,“三笠”号成功压制了对方。俄国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被打成重伤,群龙无首的俄国舰队败局已定。在战斗中,由于位于战场中央,“三笠”号总计被命中40余次,其中有10枚305毫米和22枚152毫米炮弹。战争结束后,“三笠”号因为一次火灾引爆弹药库而沉没于佐世保港,不过随后被打捞修复。一战时期,该舰主要担负海岸警戒任务,后于1921年被重新划分为一等海防舰。《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三笠”号不得不退役,但在政府的要求下,该舰被改装为纪念舰,永久停泊在横须贺直至今日。
图片
“香取”级图片
图片
“香取”级是在日俄战争开始之前日本向英国订购的一级装备有次主炮的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香取”号和“鹿岛”号。“香取”号在1904年4月27日开工建造,1905年7月4日下水,1906年5月20日完工。“鹿岛”号在1904年2月29日开工建造,1905年3月22日下水,1906年5月23日完工。
由于预判到日俄之间的战争已不可避免,日本在战前便向英国订购了比“三笠”号更为先进的“香取”级战列舰。该级舰是日本首级装备了次主炮的“超级前无畏舰”。该级舰的主炮被升级为威力更大的45倍口径305毫米舰炮,并且在四个船肩部位配备了4座单装炮塔式254毫米次主炮。该级舰采用了克氏钢,但皮带式装甲带宽度有限,仅为2.3米,在水线上的高度仅为0.8米,防御效果不甚理想。不过,“香取”级的机动性较为优秀,其设计航速为18.5节,但“鹿岛”号最高航速能达到19.5节,而“香取”号也能达到19.24节。值得一提的是,“香取”级是首批使用燃油作为燃料的日本战列舰之一。
“香取”级在服役后主要担负训练任务,1907年9月,该舰在一次射击训练时发生意外,火药燃烧残留物与明火接触导致爆燃,有33名官兵死去。一战开始时,“香取”级被分配至第一战列舰分队,“鹿岛”号后来在1916年成为分舰队旗舰。1918年,该级舰还参与干涉了俄国内战。1921年,“香取”号护送日本王储访问英国,回国后即被改为预备役,后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香取”级在1923年均被拆解。
图片
“萨摩”级图片
图片
“萨摩”号的官方标准照
“萨摩”级是日本建造的最后一级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萨摩”号和“安芸”号。“萨摩”号在1905年5月15日开工建造,1906年11月15日下水,1910年3月25日完工。“安芸”号在1906年3月15日开工建造,1907年4月15日下水,1911年3月11日完工。
“萨摩”级是日本建造的最强的前无畏舰。该级是在英国“无畏”号服役之后才建成的,因此从诞生之日起便过时了。从设计上来看,“萨摩”号与其姐妹舰“安芸”号有着显著不同,“安芸”号被明显拉长了船体并具备三根烟囱,这与随后不久服役的日本第一级无畏舰“河内”级较为相似。“萨摩”级的次主炮多达12门,被分装在6座双联装炮塔中,其布局与英国终极前无畏舰“纳尔逊勋爵”级类似,不同的是“萨摩”级的次主炮口径更大并且多了2门。不过,“萨摩”级的装甲防护与“纳尔逊勋爵”级相比被大大削弱,仅处于勉强够用的水准。
“萨摩”级在建成后被分配至第一战列舰分队。一战爆发后,该舰被用于威慑在远东的德国殖民地,但并没有参加实战。一战结束后,由于日本海军已服役了很多无畏舰甚至超级无畏舰,再加上《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萨摩”级于1922年在横须贺被解除了武装。1924年9月,该级2艘战舰均被作为靶舰击沉。
图片
航行中的“安芸”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