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为深入了解数学专业在金融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数智未来调研团成员前往广州大学金融研究院,与该院副教授贾帅帅展开访谈。贾帅帅副教授结合研究院的工作实际,分享了金融研究领域的业务模式、数学在其中的应用以及对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内容,为理解数学专业在金融研究领域的实践价值提供了具体参考。
广州大学金融研究院立足广州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旨在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端智库,同时为广州大学金融学科发展提供支撑。其主要工作包括通过教学培养统计、金融类本硕人才,与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民间金融街等部门及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以及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
在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中,具有一定数学背景的研究人员占比超过 50%,另有 30% 的老师具有统计学背景,不具备数学与统计学背景的老师不足 20%。部分具有数学背景的博士会加盟研究院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或作为教学科研人员,也有数学本科的同学考取该校统计学或应用统计专业研究生后,加入研究院教师的研究团队。
展开剩余63%谈及未来 3-5 年对数学硕博层次人才的需求,贾教授表示,纯数学专业硕博人才可能小幅增长,但具有数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增长会比较显著。在细分方向上,未来交叉学科需要的数学背景复合型人才中,涉及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人才需求会更明显。
在硬技能方面,软件操作(如 Python/R、C++、SQL 等)已成为行业标配,而在这种情况下,文本和报告撰写能力会成为晋升的关键手段。
目前研究院的课题研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数学类知识需求,尤其在金融风险测度、量化分析、最优化分析等方面,会大量用到数学工具,比如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图神经网络,还有同事专门做随机微分方程研究。在项目工作流程中,由于多是复合型人才参与,工作划分并不严格依据背景,而是根据研究内容、方法和流程推进,不过擅长数学模型构建的人员会在团队中承担相应分工,与金融、经济背景的同事协作完成研究。
对于数学专业毕业生,贾教授指出,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经济学等文科有明显差别,部分纯数学专业人才可能会被认为 “一根筋”,而兼具数学功底、文字写作能力和良好处世能力的人才则容易脱颖而出。针对高校培养,他建议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面向数字化时代的课程,如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
若选择 “数学 + 金融” 的复合型路线,需重点强化计算机软件技能,形成 “数学 + 计算机 + 1” 的模式(“1” 指金融等具体领域知识)。研究院有针对现有员工的跨学科培训,也会参与其他单位的人才培训,帮助数学背景人员补足金融、法律等行业知识。
贾教授还提到,研究院招聘数学专业人才,起码要求博士毕业生才能获得博士后入站机会或教职,辅导员类岗位不限专业,数学专业研究生也可参与竞争。对于学生个人,他认为当今社会需要 “六边形战士” 式的复合型人才,应根据自身情况查漏补缺,其中道德素养是第一位的,在此之上要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他建议学生深入消化吸收调研内容,提炼好的选题和素材,参与学科竞赛或整理成研究报告、论文。
此次访谈展现了数学专业在金融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行业对数学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培养方向,为数学专业学生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也为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提供了思路。
来源|数智未来调研团
编辑丨吴维婷
审核|崔巍
发布于:山东省股票配资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