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期彼得大帝统治时期才第一次将势力渗入海洋,但那时候仅仅是作为近海海军而存在。在随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俄国海军在逐步扩张着,到19世纪早期西班牙海军崩溃之后,一度上升至世界第三海军并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进入铁甲舰时代后,俄国在舰艇数量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意大利。而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美国、德国甚至日本海军的迅速崛起,俄国海军的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但就规模而言仍旧是列强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俄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建造的铁甲舰和前无畏舰的情况。
“佩尔维涅茨”级图片
图片
“佩尔维涅茨”级是俄国建造的第一批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佩尔维涅茨”号、“吾之皇位”号和“克里姆林宫”号。“佩尔维涅茨”号于1861年12月开工建造,1863年5月18日下水,1864年7月28日服役。“吾之皇位”号于1863年12月1日开工建造,1864年6月23日下水,1865年7月18日服役。“克里姆林宫”号于1863年12月23日开工建造,1865年8月26日下水,1866年服役。
“佩尔维涅茨”级是俄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级铁甲舰。该级舰以英国“勇士”号为蓝本设计,因此也被称为“装甲巡航舰”。该级舰的船壳为铁质,在其与最外层114毫米铁甲之间还衬有203毫米柚木层,以加强坚固性。“佩尔维涅茨”级的排水量较小,其武装也不是很强,不过在1877年的现代化改造后将武器替换为14门203毫米炮、6门87毫米炮和2门44毫米速射炮。该级舰的动力仅为1000马力,其设计最大航速仅9节(试航中为8-8.5节)。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在船艏配有冲角,这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并不多见。
“佩尔维涅茨”级3艘铁甲舰均在波罗的海服役,从记载来看都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行动,并逐渐从一线作战舰艇向训练及海防舰艇转型。该级舰中的最后一艘“克里姆林宫”号发生过几次严重事故,其中在1869年的一次碰撞中撞沉了己方“奥廖尔”号木质巡航舰,此外还在1885年的一次风暴中沉没(尽管5天后便被打捞起来并在修复后重新服役)。1905年,该级舰全部被拆毁。
图片
停泊在锚地的“吾之皇位”号
“诺夫哥罗德”级图片
“诺夫哥罗德”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圆盘形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诺夫哥罗德”号和“海军少将波波夫”号。“诺夫哥罗德”号于1871年12月29日开工建造,1873年6月2日下水,1874年服役。“海军少将波波夫”号于1874年9月8日开工建造,1875年10月7日下水,1876年服役。
“诺夫哥罗德”级外观呈圆形,其设计者为海军少将安德雷·亚历山大诺维奇·波波夫。该级舰的设计初衷是为黑海港口建造一级浅吃水、厚装甲、排水量较小的铁甲舰,该型舰具备圆形船身,在火炮射击时,其船身可以随之旋转而调整火炮射界。然而由于圆形船身阻力过大,该级舰的航速奇低,并且在大风浪中稳定性不佳。实际使用中几乎无法追上敌舰,因此也鲜有表现的机会。
“诺夫哥罗德”级在俄土战争爆发后,曾被用于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刻赤等港口及水道的防御。战争期间,两舰仅离开过港口3次,在海上待了4天。奥斯曼帝国舰队仅仅逼近敖德萨一次。两舰前往拦截,但双方均没有进入射程。此后再未有出海执行任务的记录。“诺夫哥罗德”级两舰均在1903年退役,退役后曾用作仓库船,最终在1911年被拆解。
图片
“彼得大帝”号图片
“彼得大帝”号是俄国建造的第一艘炮塔铁甲舰。该舰于1870年7月23日开工建造,1872年8月27日下水,1876年10月14日服役。
“彼得大帝”号具备两座可旋转的封闭式炮塔以及被重甲保护的船体,是一艘典型的远洋型铁甲舰。该舰装备2座双联装20倍口径305毫米前装炮,该炮初速和射速都较慢,在1907年改造时被替换为4门50倍口径203毫米炮,同时增加了一系列速射炮。该舰的设计航速为13节,但在试航后却发现蒸汽机和锅炉有缺陷,导致航速只能达到11.8节。而直到1881年这个缺陷才得到解决。
“彼得大帝”号在建成时为黑海舰队服务,但在1881年更换锅炉后,转至波罗的海,并在那里度过了之后全部服役生涯。1877至1878年,该舰参加了俄土战争,不过没有详细记载其行动。转至波罗的海舰队后,“彼得大帝”号主要负责日常训练,在19世纪90年代末转入预备役。在1903年之前,该舰一直担任射击训练舰。日俄战争延缓了“彼得大帝”号的改造工作。1907至1908年,该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主要是更新了武备和锅炉。一战期间,该舰一直作为训练舰使用,后于1917年成为潜艇补给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这艘老态龙钟的军舰仍旧在发挥余热,执行各种辅助任务,直到1959年才完全退役拆解。
图片
“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图片
“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是俄国建造的一级具备3座主炮的独特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4艘,分别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切斯马”号、“锡诺普”号和“常胜者格奥尔吉”号。“叶卡捷琳娜二世”号于1883年6月26日开工建造,1886年5月20日下水,1889年服役。“切斯马”号于1883年6月开工建造,1886年5月18日下水,1889年5月29日服役。“锡诺普”号于1883年6月开工建造,1887年6月1日下水,大约在1889年服役。“常胜者格奥尔吉”号于1891年5月5日开工建造,1892年3月9日下水,大约在1893年服役。
“叶卡捷琳娜二世”级的3座双联装主炮在装甲堡中呈品字形布局,这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铁甲舰的最大特征。该级舰的前3艘为露天炮座式设计,同时采用可升降式,在射击以外的时间可以降到甲板以下,以降低全舰重心,增加稳定性。该舰所有甲板以上的设施都被安置在中央装甲堡之内,其装甲为铁质和钢制混合式。后期建成的“常胜者格奥尔吉”号采用了全钢船体和封闭式炮塔,在设计上更为先进。
“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在建成后被配属给黑海舰队,该舰和其前两艘姐妹舰在建成时,被认为是仅次于英国“海军上将”级的强力军舰。“叶卡捷琳娜二世”号在黑海舰队担负日常训练的任务,1905年6月,当黑海舰队的“波将金”号发生起义时,该舰的动力故障使其未能与“波将金”号汇合。1907年8月,“叶卡捷琳娜二世”号被凿沉于塞瓦斯托波尔当成防洪堤,后于1912年作为鱼雷的靶舰被彻底击沉。
“切斯马”号建成后服役于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起义时该舰并未参加,之后该舰被用于护送拖曳“波将金”号的姐妹舰“锡诺普”号一同返回塞瓦斯托波尔。之后“切斯马”号的命运与首舰一样,
图片
图片
作为鱼雷靶舰被击沉。
“锡诺普”号以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锡诺普战役而命名。该舰在著名的“波将金”号起义事件中前往“波将金”号藏匿的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并将其拖回本土。1910年,该舰成为一艘射击训练舰,将其305毫米主炮替换为4根单装的203毫米炮。1916年,该舰成为一艘水雷装载船,十月革命爆发后,英国人将该舰的动力系统破坏使其不能航行。“锡诺普”号最后在1922年被苏联人拆毁。
“常胜者格奥尔吉”号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级中最后一艘,由于其装甲成分不同,其防御力优于前面的3艘姐妹舰。“波将金”号起义时该舰也参与其中,但是随后船上一部分忠于政府的船员又将该舰夺回。1908年,该舰被降为二等战列舰,一战爆发后,该舰曾与德舰“戈本”号发生过炮战。“常胜者格奥尔吉”号最终于俄国内战期间被白俄军破坏。
图片
“亚历山大二世”级图片
“亚历山大二世”级是俄国海军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的两艘排水量较小的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亚历山大二世”号和“尼古拉一世”号。“亚历山大二世”号于1885年7月12日开工建造,1887年7月13日下水,1891年6月服役。“尼古拉一世”号于1886年8月4日开工建造,1889年6月1日下水,1891年7月服役。
“亚历山大二世”级只有一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因其火力过弱,有时也被划归岸防铁甲舰之列。首舰“亚历山大二世”号采用露天炮座加炮罩的结构,而2号舰“尼古拉一世”号则采用封闭式炮塔。由于封闭式炮塔较重,“尼古拉一世”号的吨位也相应提升;再加上其动力较“亚历山大二世”号反而有所下降,因而该舰的航速仅为14节,在当时属于较差的水准。
“亚历山大二世”号在日俄战争爆发时作为火炮训练舰留在本土而非像大多数其他战列舰那样被派往太平洋。一战爆发后,该舰被闲置在喀琅施塔得,后在推翻沙皇的运动中,该舰船员踊跃参加革命。1921年,“亚历山大二世”号被变卖,于次年被拖至德国拆解。
“尼古拉一世”号在服役后于1892年前往美国参加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庆典。甲午战争爆发时,该舰驻在太平洋,后于1898年返回波罗的海并进行升级改造。日俄战争爆发后,该舰成为海军少将尼古拉·鲍加托夫麾下第三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在对马海战中受到轻微损伤,但由于大势已去而不得不投降日本。该舰在日本海军服役后被更名为“壱岐”(Iki),担任炮术训练舰,后又改装为海防舰,最终在1915年10月作为靶舰被击沉。
图片
图片
1913年时的“亚历山大二世”号
“十二使徒”号图片
“十二使徒”号为黑海舰队所要求建造的主力舰之一。该舰于1889年8月21日开工建造,1890年9月13日下水,1892年12月服役。
“十二使徒”号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级为模板缩小并重新设置了上层建筑。该舰装备的两座双联装火炮被布置在甲板中线上,射界明显优于“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其主炮采用露天炮座式布局,但可以罩上能提供有效防护能力的半球形炮罩,从远处看有点形似全封闭的炮塔。与以往舰只不同的是,“十二使徒”号的副炮被统一为152毫米口径,以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该舰的动力仅为8500马力,因此其最高航速只有15节。
“十二使徒”号一直在黑海服役,期间大多数时间执行训练和巡逻任务。1912年,该舰退役并成为一艘潜艇补给舰。1918年,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捕获了该舰并在同年12月将该舰交给了协约国。“十二使徒”号一直被闲置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苏联在拍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时候曾以该舰作为道具。“十二使徒”号最后在1931年被拆毁。
图片
“甘古特”号图片
“甘古特”号是新海军部工厂为波罗的海舰队所建造的岸防铁甲舰。该舰于1888年10月29日开工建造,1893年7月3日下水,1894年服役。
“甘古特”号被设计成“亚历山大二世”级战列舰的缩小版。该舰吃水较浅,适合在波罗的海内海活动。该舰的武备相对较弱,仅有一座单发305毫米炮塔,其主炮与副炮的布置均与“亚历山大二世”级相同。由于仅作为岸防铁甲舰来设计,“甘古特”号的动力仅为6000马力,导致其最高航速仅为13.5节。不过该舰装甲十分敦实,与当时主流铁甲舰相比并不逊色。
“甘古特”号服役后主要在波罗的海活动。1897年6月12日,该舰在一次演习时撞上暗礁,由于水密舱设计得不严密,再加上稳定性上的缺陷,该舰无可挽回地沉没了。不过由于下沉速度并不快,全舰官兵得以逃脱,无人伤亡。有趣的是,“甘古特”号在海军中十分不受欢迎。在得知其沉没的消息后,该舰前任舰长,海军少将拜尔勒夫称其为“一艘令人讨厌的战舰,它的沉没真是太好了,因为它的存在毫无价值”。
图片
“纳瓦林”号图片
“纳瓦林”号是俄国模仿英国“特拉法尔加”级建造的一级外观独特的铁甲舰。该舰于1890年5月31日开工建造,1891年10月20日下水,1896年6月服役。
“纳瓦林”号是一艘外观十分独特的军舰,该舰在舯部大约占全长三分之一的装甲堡上耸立着双双并列的四根烟囱(俄国水兵戏称其为“翻倒的四脚桌”),同时桅杆采用较为少见的前低后高式,使得该舰成为俄国海军中辨识度最高的主力舰。由于封闭式炮塔重量较大,“纳瓦林”号与“特拉法尔加”级一样采用低干舷以保持稳定性。该舰的所有副炮都安装在中央装甲堡的炮廓中,其水线处装甲材质为铁与钢复合式,炮塔和指挥塔则为镍合金钢,防护性能在19世纪末期尚可。“纳瓦林”号的主机为两台立式三胀蒸汽机,功率约为9000马力,最高航速仅为15节,不甚理想。
“纳瓦林”号在建成后配属给波罗的海舰队。1898年初,该舰与另一艘铁甲舰“伟大的西索伊”号一同被派往远东,两年后参加了镇压义和团的行动。1901年12月25日,该舰返回波罗的海并进行改造。主要增加了测距仪、无线电设备和小口径速射炮。1904年10月15日,“纳瓦林”号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纳瓦林”号在27日晚被日军鱼雷艇发射的1-2枚鱼雷命中,但并非致命伤。28日,日军驱逐舰分队再次袭击该舰,在其航行方向埋下6串水雷,其中两枚命中“纳瓦林”号。该舰迅速倾覆,全舰677名官兵最后只有3人在船沉后16小时获救。
图片
图片
停泊在锚地的“纳瓦林”号
“三圣主”号图片
“三圣主”号是以“纳瓦林”号为基础改进建造的一艘较大型铁甲舰。该舰于1891年8月15日开工建造,1893年11月12日下水,1896年服役。
“三圣主”号是“纳瓦林”号的大幅度改进型。该舰显著扩大了船体尺寸、增加了干舷高度并加厚了装甲。这一系列举措也使得“三圣主”号的排水量较“纳瓦林”号增加了3000吨之多。值得一提的是,该舰是首批使用40倍口径305毫米主炮的两艘俄国主力舰之一(另一艘为同年服役的“伟大的西索伊”号),同时该舰还是俄国海军最早使用了哈氏钢的军舰,防御力较“纳瓦林”号大幅提升。
“三圣主”号在建成后被配属给黑海舰队,在“波将金”号起义期间是黑海追击舰队的旗舰。一战爆发后,该舰与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两度相遇,但双方均未伤及对手。1915年起,该舰降级为岸防战列舰,此时它是黑海舰队中最老的舰艇。1918年5月,“三圣主”号在塞瓦斯托波尔被德军俘获,后移交给协约国。后来俄国内战时期当英国从塞瓦斯托波尔撤离时,“三圣主”号的动力系统被摧毁,以防止该舰被布尔什维克用来对付白俄。该舰在1920年白俄撤退时被遗弃,最后于1923年被拆毁。
图片
“三圣主”号装甲防御区域示意图
“伟大的西索伊”号图片
“伟大的西索伊”号是俄国建造的第一艘具备高干舷的远洋型铁甲舰。该舰于1891年8月7日开工建造,1894年6月2日下水,1896年9月服役。
“伟大的西索伊”号在建造时参考了英国首艘前无畏舰“皇家主权”级的设计,采用高干舷并配备了最新式的40倍口径305毫米主炮,该炮也是前无畏舰时期各国主力舰的标准武器。“伟大的西索伊”号其余副炮均被安置在中央装甲堡的炮廓中,不过由于152毫米炮仅装备了6门,该舰副炮火力较为贫弱。“伟大的西索伊”号最早采用水管式锅炉,其两座立式三胀式蒸汽机能给为军舰带来8500马力的动力,理论设计航速为16节,但实际在试航时最多仅能达到15.7节。“伟大的西索伊”号的装甲布局参考了“纳瓦林”号,但水线处以镍合金钢代替了铁钢复合式装甲,虽然装甲厚度并不高,但防护面积更广、水密结构更合理,为后续的前无畏舰设计奠定了基础。
“伟大的西索伊”号在建成后被配属给波罗的海舰队,在完成海试后,该舰被派往地中海执行封锁克里特岛的任务。1897年3月,该船艉部炮塔发生大爆炸,导致21人死亡,不得不前往法国土伦港进行为期9个月的维修。修复后的“伟大的西索伊”号启程前往远东支援在那里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俄军。1902年,该舰返回喀琅施塔得进行维修,但没有得到明显收效。1904年,由于旅顺港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的覆灭,“伟大的西索伊”号作为第二太平洋舰队11艘主力舰(含3艘岸防铁甲舰)中的一员开启远航。1905年5月27日,对马海战打响,“伟大的西索伊”号在白天与东乡平八郎的舰队展开炮战,受损严重。当夜,该舰被一艘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摧毁艉舵,次日凌晨,该舰因严重侧倾而不得不向日军巡洋舰投降,但不久之后便因进水过多而翻沉,有47名船员丧生。
图片
图片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级图片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级是俄国建造的一级排水量较小的岸防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海军上将谢尼亚文”号和“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号。“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于1892年1月1日开工建造,1893年11月1日下水,1895年2月服役。“海军上将谢尼亚文”号于1892年8月2日开工建造,1894年8月22日下水,1896年服役。“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号于1894年10月24日开工建造,1896年5月12日下水,1899年服役。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级的排水量不足5000吨,在有限的船体上安装了3-4门45倍口径254毫米主炮,其火力与标准的二等战列舰相同,不容小觑。但由于该级舰属于小船扛大炮的性质,因而不得不降低干舷高度以维持稳定性,这使得其干舷非常低且不宜于在大风浪中航行。此外,该级舰的装甲相较正规铁甲舰要薄一些,不过鉴于其设计定位即为岸防铁甲舰,这个缺陷是可以理解的。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级在建成后均服役于波罗的海舰队。1904年,由于太平洋舰队的覆灭,尽管身为岸防铁甲舰,但该级舰仍旧被编入由海军少将尼古拉·鲍加托夫所指挥的第三太平洋舰队。在1905年5月27至28日的对马海战中,“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在夜间与鲍加托夫舰队分离,在与日军的交战中该舰被三次击穿,导致燃起了大火,最后于28日晚上沉没。“海军上将谢尼亚文”号与“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号则在鲍加托夫向日军投降后也放弃了抵抗。被俘后的“海军上将谢尼亚文”号与“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号被分别更名为“三岛”号与“冲岛”号,在日军中以二等海防舰身份继续服役。“海军上将谢尼亚文”号最后在1936年作为靶舰被击沉,而“海军元帅阿普拉克辛”号则在1924年被变卖。
图片
图片
图片
“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图片
图片
图片
“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是俄国建造的第一级严格意义上的“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波尔塔瓦”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于1892年5月19日开工建造,1894年11月9日下水,1899年服役。“波尔塔瓦”号于1892年5月19日开工建造,1894年11月6日下水,1899年服役。“塞瓦斯托波尔”号于1892年5月19日开工建造,1895年6月1日下水,1900年服役。
“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是“伟大的西索伊”号的改进型、俄国海军第一级被称为“战列舰”的主力舰。该级舰配备了前无畏舰的标准武器:2座双联装40倍口径305毫米主炮,除此之外,该舰还是俄国首艘配备了封闭式副炮炮塔的主力舰,12门152毫米副炮中有8门被安置在4座双联装炮塔中。旋转炮塔增加了副炮的射界,间接提升了火力。在防御方面,3艘战列舰的装甲材质竟各不相同。由于俄国当时钢板加工技术的限制,“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的装甲分别向德国和美国订购。最终,“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的水线皮带式装甲采用本国制造的普通镍合金钢,厚度为406毫米;而“波尔塔瓦”号采用刚刚出现的克氏钢,“塞瓦斯托波尔”号则采用已经广泛使用的哈氏钢,厚度均为368毫米。该级舰的皮带式装甲长73.2米,高2.3米,其中在水线以上部分高为0.914米,总体防御面积大于“伟大的西索伊”号,但在水线上的高度却小于后者(约1米)。在动力方面,“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采用双轴推进、10600马力,设计航速为17节,但实际试航时仅为16节,在前无畏舰中属于较差的水准。
“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在服役后被立即派往远东,1900年,该舰参加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军事行动。在此之后,该舰成为太平洋舰队的旗舰。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后,该舰停泊在旅顺港内,在日军袭击旅顺港的前几次作战中,“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只遭受轻微损伤,4月13日凌晨,俄国一艘驱逐舰在误入4艘日本驱逐舰群后遭到攻击而爆炸,听到爆炸声的俄国装甲巡洋舰“巴扬”号(Bayan)前去支援友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洛夫则指挥旗舰“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与其姐妹舰“波尔塔瓦”号去支援“巴扬”号。然而冲出港口的马卡洛夫却发现6艘日本战列舰在等着他们,遂下令撤退。就在撤退的途中,“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误入日军雷区,被多枚水雷命中从而引发大爆炸,几乎在瞬间沉没,包括马卡洛夫在内的679名官兵随舰阵亡。
“波尔塔瓦”号在建成后被交付给太平洋舰队,其参加了日俄战争初期的黄海海战,受损严重,随后在日军包围旅顺的战斗中被击沉。战后,占领旅顺的日军将该舰打捞上来更名为“丹后”(Tango),继续在日军中服役。1916年,该舰又被日本政府卖还给俄国,由于“波尔塔瓦”的舰名已经授予最新的“甘古特”级战列舰中的一艘,该舰被迫更名为“切斯马”。1917年十月革命时,该舰宣布效忠布尔什维克,但并未能抵挡得住英军的入侵。该舰在英占时期沦为仓库船,后当英军撤退时,又被布尔什维克夺回。1924年,该舰被废弃。
“塞瓦斯托波尔”号在建成后加入太平洋舰队,该舰是第一艘使用波波夫无线电的俄国军舰。日俄战争期间,该舰在日军第一次偷袭旅顺港的行动中受了轻伤,随后在黄海海战中,尽管身中数弹,但该舰仍与残余的俄国舰队一同返回旅顺港。当旅顺港被日军占领时,为防止落入敌手,“塞瓦斯托波尔”号被凿沉于出海口。
图片
图片
“罗斯季斯拉夫”号图片
“罗斯季斯拉夫”号是为黑海舰队建造的一艘堪称“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弱化版的前无畏舰。该舰于1894年1月30日开工建造,1896年9月2日下水,1900年3月服役。
“罗斯季斯拉夫”号最初设计仅为8880吨,但实际建造中却增重了1600多吨,这主要是船体扩大和采用了较重的炮塔式副炮的缘故。然而该舰仅仅使用了254毫米炮作为主炮,未免显得有些寒酸。此外,该舰的指挥塔装甲仅为152毫米,不得不说是个明显弱点,不过对于对付装备较差的奥斯曼帝国海军来说,这似乎又不算是个严重问题。此外,该舰的动力仅为8500马力,导致其最高航速仅为15节。但值得一提的是,该舰是世界上首艘采用重油作为燃料的大型军舰。
“罗斯季斯拉夫”号在1903至1912年担任黑海舰队的旗舰。在1905年的水兵哗变中,该舰的船员处在背叛的边缘,但最终还是选择忠于沙皇,并积极遏制了另一艘巡洋舰“奥恰科夫”号(Ochakov)的叛变。一战期间,“罗斯季斯拉夫”号表现活跃,该舰是第一艘向敌方目标开火的俄军战舰。1918年,当塞瓦斯托波尔陷落时该舰被抛弃,后来被英军破坏了动力系统。俄国内战时期该舰被用作浮动炮台,最终在1920年11月被凿沉于刻赤海峡。
图片
停泊在锚地的“罗斯季斯拉夫”号
“佩雷斯维特”级图片
图片
“佩雷斯维特”号的两视图
“佩雷斯维特”级是俄国建造的一级火力稍逊的高速战列舰。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佩雷斯维特”号、“奥斯利亚比亚”号和“胜利”号。“佩雷斯维特”号于1895年11月21日开工建造,1898年5月19日下水,1901年服役。“奥斯利亚比亚”号于1895年11月21日开工建造,1898年12月8日下水,1903年服役。“胜利”号于1899年2月21日开工建造,1900年5月10日下水,1902年服役。
“佩雷斯维特”级是俄国全面引进法国造舰技术后的首级自造主力舰,其采用高干舷长艏楼外形,船体狭长并有显著舷缘内倾。由于定位为高速战列舰,其主炮仅为两座254毫米双联装炮,副炮排列呈明显的双层式,颇有风帆时代双层甲板战舰的影子。“佩雷斯维特”级的动力为15000马力,能为战舰提供18.5节的航速,这在俄国主力舰中属于第一速度。其装甲材质为哈氏钢和克氏钢复合使用,但皮带式装甲仅厚229毫米,而且在水线上的高度仅有0.25米,防御性较差。此外,由于该级舰过于高大导致稳定性不足,进水后倾翻的风险很大,在此后的日俄战争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佩雷斯维特”号在完工后前往旅顺港加入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后,该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在日军攻克旅顺港后被俄国人自己凿沉。日本人将其打捞后更名为“相模”(Sagami),继续在日军中服役。1916年,日本将该舰卖回给俄国,该舰被重新划分为装甲巡洋舰,后于1917年初被德军潜艇敷设的水雷击沉。
“奥斯利亚比亚”号是“佩雷斯维特”级中唯一初始配给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该舰在太平洋舰队覆灭后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被派往远东。在对马海战中,该舰是第一艘被击沉的俄国主力舰,并且创下了一个尴尬的纪录:它是第一艘仅仅遭到舰炮打击便告沉没的全钢质船壳主力舰,导致其沉没的主要原因即上文提到的该级舰贫弱的防御力和糟糕的稳定性。同时该舰在航行时搭载了超重的煤,这加速了其在进水后的下沉速度。
“胜利”号在完工后与“佩雷斯维特”号一同被派往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该舰的遭遇与“佩雷斯维特”号相同,最后都被自己人凿沉。日本人将其修复后改名为“周防”(Suwo)继续使用,后于1917年被改为射击训练舰。1922年,该舰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解除武装并在一年之内拆毁。
图片
图片
“列特维赞”号图片
“列特维赞”号是由美国为俄国所建造的唯一一艘战列舰。该舰于1899年7月29日开工建造,1900年10月23日下水,1902年3月23日服役。
俄国海军在19世纪末处于高速膨胀时期,由于帝国内各造船厂已经达到饱和,再加上受限于一些技术制约,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海军部向国外订购最先进的战列舰,而美国和法国则分别接受了其中一艘的委托建造计划。“列特维赞”号为俄国向美国订购的唯一一艘战列舰,由美国费城克兰普造船厂建造。建造前俄方只提出基本要求,其船型、防御布局均由美国厂商详细设计,其水准与当时美国最新锐主力舰“缅因”号相当。该舰具有3根上段较细的高烟囱,较为美观,并且在完工时各项性能优良,被认为是当时俄国最强战列舰之一。“列特维赞”号装备了2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副炮全部采用炮廓式,在设计上较为保守。该舰的装甲为克氏钢,虽然并不太厚,但分布均匀,水密结构做得相对较好。此外,该舰装备的2台蒸汽机能够提供16000马力,使得该舰达到18节的较快航速。总的来说,“列特维赞”号充分显示了美国人务实的风格,在各方面表现都十分均衡。然而这一优点并没有被俄国人看中,就连仿造的“波将金”号也显得有些应付差事,因此未能成为当时俄国海军的主流。
图片
“列特维赞”号的命名颇为有趣,其来源于1790年维堡湾海战中被俘虏的瑞典战舰“Rättvisan”的俄语版本,意义皆为“公平正义”。该舰本应为波罗的海舰队的一员,但在完工后却被派往远东,服役于太平洋舰队。“列特维赞”号与法制战列舰“皇太子”号是太平洋舰队中最强大的两艘主力舰。1904年2月8日至9日晚间,日军偷袭旅顺港,“列特维赞”号在被一枚鱼雷命中后紧急搁浅上岸,从而避免了沉没。随着日军包围了旅顺港,“列特维赞”号和港中其余舰只打算突破包围抵达海参崴,然而被日舰队击退而不得不再次龟缩入港。随着12月日军获得了港口外制高点,包括“列特维赞”号在内的多艘俄国主力舰被日军重炮击沉在港内。1905年1月,日军打捞了“列特维赞”号的残骸并将其修复。该舰被更名为“肥前”(Hizen)在日本海军继续服役。一战爆发后,“肥前”号被派去对德国据点进行炮击。一战结束后,该舰作为日本干涉俄国内战的主力参战,后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不得不退出现役,最终于1924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图片
图片
“波将金”号图片
“波将金”号是俄国以美制战列舰“列特维赞”号为基础,为黑海舰队建造的一艘前无畏舰。该舰于1898年10月10日开工建造,1900年10月9日下水,1905年服役。
“波将金”号以其起义事件而闻名,但在设计上该舰并无新意,几乎完全照搬同期引进的美制战列舰“列特维赞”号。该舰与后者在外观上的主要区别为采用了长艏楼设计,除此之外都差不多,甚至连舯部救生艇吊杆的形状都一样。其装甲材质为克氏钢,防御力尚可。在动力方面,该舰采用的两台蒸汽机总功率为10600马力,能提供16节的航速,但续航力被大幅削弱至5900千米(“列特维赞”号为9300千米)。
“波将金”号在服役后不久即爆发了震惊欧洲的起义,这次运动现在也被视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步。起义后的“波将金”号前往罗马尼亚寻求庇护,但最终被收回。一战期间,该舰参加了一些针对奥斯曼帝国海军的行动,随着黑海舰队无畏舰的服役,该舰逐渐退居二线,最终在苏联时代的1923年被拆毁。
图片
“波将金”号的两视图
“皇太子”号图片
“皇太子”号是由法国为俄国所建造的唯一一艘战列舰。该舰于1899年7月20日开工建造,1901年2月23日下水,1903年8月31日服役。
为了联手对抗英国,俄国与法国在19世纪末关系密切。而打算在海外订购两艘主力舰的俄国人也自然向法国提交了订单。“皇太子”号具备极为明显的法式风格:高干舷船艏楼和明显的舷缘内倾。该舰的大小与“列特维赞”号基本相当,在设计上其12门152毫米副炮全部为双联炮塔算是一大特色。该舰的装甲采用克氏钢,防御十分周密,是历史上第一艘设有防雷纵隔壁的军舰。此外,该舰两台蒸汽机功率为16300马力,最高航速18节,与“列特维赞”号一致。该舰由于上层建筑较高,导致重心偏高,再加上舷缘内倾大,其在海上转向时侧倾严重,稳定性较差。总的来说,“皇太子”号的优缺点都相当突出,这反而勾起了俄国海军部的兴趣,认真对其进行仿造改进,于是诞生了俄国在前无畏舰时代建造数量最多的“博罗季诺”级。
“皇太子”号在建成后被立即编入太平洋舰队。随后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在日军偷袭旅顺港的行动中该舰被鱼雷命中,但没有造成致命伤。在黄海海战中该舰成为俄国舰队旗舰,战败后在青岛被扣留。战争结束后,“皇太子”号被归还给波罗的海舰队,该舰被用于镇压1906年的芬兰堡叛乱。1908年时,该舰还被用于救援西西里岛地震的受灾者。1917年初波罗的海舰队兵变时,“皇太子”号受到了轻微损伤,同年年底被布尔什维克俘获并于一年后退役。该舰最终在1924至1925年间被拆毁。
图片
图片
1903年时的“皂太子”号
“博罗季诺”级图片
“博罗季诺”级是俄国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5艘,分别为“博罗季诺”号、“亚历山大三世”号、“奥廖尔”号、“苏沃洛夫公爵”号与“光荣”号。“博罗季诺”号于1900年5月23日开工建造,1901年9月8日下水,1904年8月服役。“亚历山大三世”号于1900年5月23日开工建造,1901年8月3日下水,1903年11月服役。“奥廖尔”号于1900年6月1日开工建造,1902年7月19日下水,1904年10月服役。“苏沃洛夫公爵”号于1901年9月8日开工建造,1902年9月25日下水,1904年9月服役。“光荣”号于1902年11月1日开工建造,1903年8月29日下水,1905年10月服役。
图片
1904年时的“博罗季诺”号
图片
“博罗季诺”级俄国以法制战列舰“皇太子”号为蓝本加以仿制,但做了诸多改进之处。主要为:从水线装甲带上方到中甲板加装防弹片杀伤的薄装甲;而水线装甲带下方到龙骨也装备102毫米厚镍合金钢板并加强防雷纵隔壁。作为对这些增重的补偿,该级舰水线装甲厚度(为194毫米克氏钢)、防护面积以及在水线以上部分的高度较“皇太子”号都大幅减少,这也为日后对马海战中的悲惨命运埋下了隐患。此外,该级舰还有个最大的败笔,是由于在建造阶段没能控制住上层建筑物的重心而不得不以甲深吃水的办法来求得稳定性,然而吃水的加深导致该级舰向远东航行时,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绕过好望角,这也使得俄国舰队由于舟车劳顿而在士气上受到打击。
“博罗季诺”级前4艘数月时间内全部服役,其中除了在1903年底服役的“亚历山大三世”号外,其余3艘由于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远征,而带有明显的赶工性质。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指挥官为罗杰斯特文斯基,他决定采取最直接的路线通过对马海峡前往海参崴。而在这里,他遇到了东乡平八郎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在与日舰的交火中,“博罗季诺”级暴露了自己上层建筑防御不够的弱点,其中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的上层建筑几乎被打成了筛子,最先被迫退出战列,而罗杰斯特文斯基也身负重伤,不得不将指挥权暂时交给他人。紧随“苏沃洛夫公爵”号之后,“亚历山大三世”号也因被打得千疮百孔而沉没,而“博罗季诺”号则被日舰“富士”号一炮命中弹药库引发大爆炸而迅速沉没。残余的“奥廖尔”号是“幸运”的,没有追随其余3艘姐妹舰一同沉没,但因无法脱逃而被迫投降。该舰被俘获后更名为“石见”继续在日本海军服役,一战爆发后,参与了炮轰德国殖民地的行动,之后于1921年被改为住宿船,最终在1924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博罗季诺”级的最后一艘“光荣”号因工期问题未能赶上日俄战争,但却因此得以存活下来。该舰在一战爆发后是1915年8月里加湾海战中俄国舰队中最大的军舰。1917年,“光荣”号在与德国无畏舰“国王”号的一对一战斗中受损严重,最后不得不被凿沉。
图片
1917年时的“光荣”号彩色两视图
图片
1904年时的“奥廖尔”号
“叶夫斯塔菲”级图片
“叶夫斯塔菲”级是俄国为黑海舰队建造的最后一级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叶夫斯塔菲”号和“圣约翰”号。“叶夫斯塔菲”号于1904年11月13日开工建造,1906年11月3日下水,1911年5月28日服役。“圣约翰”号于1904年11月13日开工建造,1906年5月13日下水,1911年4月1日服役。
“叶夫斯塔菲”级为“波将金”号的改进型战列舰,该舰开工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因此有意将工期延迟,以吸取战争中的教训。该舰与前代相比最显著的改进是在装甲堡的四角增设4门203毫米大口径副炮,同时为75毫米副炮加装76毫米防护装甲。该级2艘下水后不久,英国无畏号开始服役,因此迅速过时。这也使得俄国人对其建造更显敷衍,一直拖到1911年才完全建成,在各项性能上早已落后。
“叶夫斯塔菲”级建成后成为黑海舰队的核心力量。一战爆发后,两舰携手在萨利赫角海战中迫使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撤退。1915年初,双方还有过一次交锋,同样是“叶夫斯塔菲”级成功驱逐了“戈本”号。之后随着黑海舰队的无畏舰服役,该级舰逐渐退居二线,最后在1922至1923年间被陆续废弃。
图片
图片
“圣安德烈”级图片
“圣安德烈”级是俄国建造的最后一级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圣安德烈”号和“帕维尔一世”号。“圣安德烈”号于1905年5月11日开工建造,1906年10月30日下水,1911年3月10日服役。“帕维尔一世”号于1905年10月27日开工建造,1907年9月7日下水,1911年3月10日服役。
“圣安德烈”级是俄国建造的最后一级也是威力最强大的前无畏舰。该级舰是“博罗季诺”级的扩大改良型,在建造过程中吸取了日俄战争失败的教训,并由于受到英国最新式战列舰“无畏”号的影响而在建造期间修改了设计。“圣安德烈”级为典型的平甲板型船体,同时前后带舷弧升高干舷,以提升抗浪性。该舰的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的仰角被增至35度,从而显著增加了射程。其副炮有多达14门大威力203毫米炮,安装在4座双联装炮塔和6个舷侧炮廓内。该级舰的皮带式装甲带厚127毫米,较“博罗季诺”级有所提高,并且在船艏、船艉及皮带式装甲带之上的船体部分都设有能够防御敌舰速射炮的轻装甲。为增加船体强度,“圣安德烈”级还废除了舷窗,但由于强制通风方式不良,影响了居住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在一战时期还采用了美国战舰的笼式桅杆,在外观上算是一大特色。
“圣安德烈”号在建成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为波罗的海舰队服役。该舰在一战爆发后一直碌碌无为,其船员在1917年初参与了波罗的海舰队的起义,内战时期,该舰被布尔什维克用于炮轰红戈尔卡堡垒,后来被英军近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受了重伤。“圣安德烈”号在负伤后从未被修复过,最后于1923年报废。
“帕维尔一世”号与其姐妹舰“圣安德烈”号的服役历程类似,其建成后直到1917年波罗的海舰队兵变之前都碌碌无为。兵变后该舰被改为“共和国”号,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船员,该舰于1918年10月其被闲置,直至1923年报废。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