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片被时光与文化浸润的土地,闪耀着深邃灵动的光芒。从上山的稻种到良渚的玉琮,从古越的坚韧到吴越的融通,宋韵雅致、阳明心学,黄帝传说、和合智慧,丝瓷茶风雅……这些深植血脉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浙江独特的气质与活力。
2024年,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首次提出了上山文化、良渚文化等10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以此为基础,逐个文化标识开展专项解码研究,讲清楚“浙江的文化有什么”“这些文化是什么”,绘制文化标识图谱,初步构成了“何以浙江”的阐释体系。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三篇——古越文化:辐射南国的百越之首。
当中原的夏商帝国兴起时,之江大地上的古越人正开拓另一种文化形态。从通江达海的浙东运河起航,古越文化如同一首不绝的长歌,激励着他们的后继者,在浙江大地上继续创造辉煌。
展开剩余89%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
1.源于大禹传说的越国世系
2.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胆剑精神
3.平粜齐物、农末俱利的经济理论
4.以冶炼与原始瓷为代表的产业体系
5.系统完备、形成范式的古时建筑
6.以鸟篆铭文、越歌社戏为代表的文字艺术
7.赓续千年、沿袭至今的越地民风
8.散作百越、辐射南国的越族传承
·
点击查看古越文化标识图谱(征求意见稿)
有任何意见,可在文末留言,或者将意见发送至
邮箱whjyjh@126.com
相传越人为大禹后代,《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大禹传说如文明星火,照亮古越文化之源。其传说在《越绝书》等典籍中熠熠生辉,衍生出大禹祭祀等非遗民俗活动。由此孕育的越国世系,自无余立国始,历经允常、勾践等君主,在春秋争霸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印山越国王陵等越地陵墓遗存如时光标本,让千年古国的脉络在考古发现中渐次清晰。
《越绝书》《吴越春秋》道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即勾践父亲)。”
肇始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典故的“胆剑精神”,即骨子里的那种千方百计要做成事情的韧劲,传承2500多年,成为越地人民最鲜明的品格,至今仍然在浙江大地有所表达,浙商的“四千精神”或许就肇始于此。
复国雪耻图
春秋之际,勾践战败,入质吴国,归国后以“卧薪尝胆”之志砺心,与范蠡、文种擘画复兴,计然献“平粜齐物”之策,文种呈灭吴九术,西施入吴宫为内应,终以笠泽之战破吴霸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治越方略,既蕴含着以屈求伸、韬光养晦的毅力,又展现越人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锐气。
以往,我们只以为越国最终打败吴国,是因为勾践的卧薪尝胆、西施郑旦的美人计,是因为贿赂伯嚭离间君臣,是因为籴粟缟以空其邦,是所谓的灭吴九术……事实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从来靠的都是国力。古越国能够兴起,核心原因大概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生聚的关键,大概在于铸剑冶炼、浣纱纺织、种稻酿酒、陶瓷烧制、造船资舟等技术产业,计然、范蠡的“知斗修备,识用知物”“农末俱利,平䵚齐物”的经济体系。
十年生聚图(绍兴档案馆)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大概就是以“平粜齐物”“农末俱利”为代表的经济理论,指的是,当粮食收购价低于30元,就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当粮食收购价高于90元的时候,就会伤害商人的利益,所以政府要努力将粮食价格稳定在30-90元之间。当粮食价格高于90元,政府应当抛售储备粮食,当粮食价格低于30元的时候,政府应当收购储备粮食,大概可以是当代宏观经济调控的源起。
正是因为如此,叠加计然范蠡“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高卖低买的贸易能力,实现以一越国渔楚、齐、吴三国之力,历20年富国强兵终灭吴。经济制度与商贸理论的两手抓,让越地在列国纷争中攒足崛起的物质底气。
《越绝书》书目
产业是富国的根基,以冶炼与原始瓷为代表的古越产业体系如经纬交织的文明锦缎,以多元工艺勾勒早期工业雏形。冶炼业中,越地工匠锻造的青铜戈剑以“吴戈越剑”闻名,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藏)
从左至右依次为:越王者旨於睗剑(浙江省博物馆藏)、越王州句剑(荆门市博物馆藏)、越王不光剑(荆州博物馆藏)
在古越国时期,人们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一种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发展出原始的瓷器烧制技术,原始瓷业在德清窑址绽放光彩,原始瓷壶、编钟等器具已具成熟制瓷工艺雏形。
2009年启动的“瓷之源——浙江早期瓷窑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经过多年研究最终确认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窑区,拥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序列最完整的先秦原始瓷窑址群。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德清县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
古越时期的造船业、纺织业、酿酒业、采石造桥业、制盐业都非常发达,让越人“以舟为车”助益交通与军事,纺织业的葛麻织物、酿酒业的醪酒技艺,连同采石造桥、渔盐之利,共同构筑起自给自足的产业网络,为越国崛起奠定物质根基。
古越建筑,涵盖了军事、水利到城市聚落,形成完备系统,承载着实用与战略的双重智慧。军事建筑如固陵城,借山水之势构筑防御体系;城市建筑如绍兴稽中遗址实证文献所载的勾践建都历史;绍兴百草园遗址排屋遗存让后人一窥越国聚落干栏式木构建筑;山阴故水道沟通萧绍平原,春秋时期越国开凿的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练塘与吴塘等灌溉设施,将自然水系转化为农耕命脉。这些历经两千余年的建筑遗存,共同构成古越“因势利导”的营建范式。
古越文字艺术凝结着书写与歌唱的双重创造。鸟虫篆被郭沫若称为“中国书法的源头”,在越地流行。王剑、青铜礼器上屈曲盘绕的鸟形笔画构字,被考古界视为早期文字艺术化的典范。越地音乐则以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越人歌》与最早的爱情诗歌《候人歌》为代表,开南方音乐之先河,至今绍兴水乡社戏仍保留着古越歌唱遗风。这些文字艺术既通过青铜器铭文实证古越文明,又以口传歌谣延续着地域文化基因,成为解读古越精神世界的重要密码。
古越民风为活态文化基因,千年间在越地绵延不绝。首先,图腾鲜明的蛇崇拜深植于古越血脉,从贵族陵墓的蛇纹玉饰到民间请青龙菩萨的习俗,皆印证着越地对蛇图腾的敬畏。
乌鸟崇拜在文物鸟纹中存续至今,绍兴“乌毡帽”“乌篷船”等文化符号,仍透着对神鸟的原始信仰。此外,龙舟竞渡、水乡社戏等越地习俗赓续至今,“越城区”“蠡城”等地名更作为古越历史遗存,成为解码地域文化的活态标本。
被楚国灭亡后,越国族人向南逃散,在百越族群中形成文明辐射网络。百越支系如於越、骆越、扬越、闽越、南越等各成体系,而蛇鸟崇拜、干栏式建筑等百越共有特征又贯穿南北,印证着同源异流的文化根系。从浙江的印山王墓,江苏的鸿山越墓,到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器物中的蛇形图腾、鸟纹装饰,遥相呼应古越图腾信仰;干栏式建筑遗存、断发文身、舟船文化等,成为解密古越文明传播的重要密码。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